在中国乳业,2014年最大的风是中国乳业集体出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到处都有中国人在当地市场砸大钱。
中国乳业实力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整合的格局。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乳业还是一个半生不熟的项目,急需资金。尤其是产业链上游需要大力发展。
但是中国乳业为什么要走出国门发展呢?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想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美国等地加入我们。根据莆田圣道的研究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是国外牛奶成本低;
第二,国外牛奶价格相对稳定;
第三,外交政策稳定。
每次看到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担心:很高兴中国乳业企业走出去有国际化视野,占领国际资源;可悲的是,大规模的走出去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中国乳业产业模式的问题。
中国乳制品行业安全吗?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我想大家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不大力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呢?答案是国外成本便宜。那么,为什么国外的原料奶便宜呢?有人说中国不适合养牛。那么,为什么中国不适合养牛呢?答案是中国苜蓿和浓缩饲料都是进口的,成本很高。现在一吨苜蓿的价格是3200-3500元。
很多人得出结论,中国不适合养牛。这也是2014年大多数企业走向全球的理论基础。在这里问的时候,我不能再问了,但问题更大了。
莆田圣道分析发现,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始于2000年左右。首先,蒙牛领导的“先市场,后牧场”的模式奏效了。这种“请上车”的模式,让蒙牛的发展极快,同时,老老实实养牛的企业普遍遭受模式挤压。然后2008年,整个行业因为这种模式的后遗症损失惨重,内忧外患以三鹿破产为代价得到了解决。但是15年过去了,重市场轻草场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到目前为止,牧场和生产企业之间没有利益共同体,因此中国乳业的发展是支离破碎的。这种分裂导致了生产企业的短期思维和牧场的短期思维。在这种战略思维下,没有产业意识,更谈不上成本降级和奶价稳定。
这是中国乳业发展模式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一方面,这个问题导致中国大型乳品企业在国际上寻找低成本、稳定的奶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家庭农业模式的短期行为和非正常发展。这种短期行为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奶源的不稳定,进一步导致大量企业走出去。
短期行为和异常发展集中在最近五年。
近年来,中国的耕作模式一直是一万个牧场,甚至上万个牧场。核心原因是大动作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资本的青睐。随着资本的参与,中国的奶牛养殖已经成为一种资本博弈。几乎所有的大型养殖企业都是开始养牛的,他们要的都是三五年后在股市圈钱。现代畜牧业,惠山乳业,圣牧等依靠奶源上市赚大钱的模式,刺激了很多后来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世界知名的投资公司在中国养牛。
什么样的奶牛养殖模式适合中国?这不是JIU·葛。答案就在眼前。但这是一个关系到土地流转、政策扶持、产业改革、企业投资保障的话题,也关系到几千万农民的财富。没有养殖、企业和相关部门的长远规划,中国乳业没有未来。
我们其实在2014年就尝到了这种恶。2008年,中国进口奶粉10.09万吨,2013年达到85万吨以上,2014年估计在120-130万吨左右。120万吨按1: 8的比例换算成原奶,也就是960万吨牛奶。按4元/公斤计算,成交金额为384亿元。384亿笔交易对中国农民意味着什么?有多少人在就业致富!
08年的三聚氰胺让中国人觉醒了,但我们并没有深刻反思行业发展模式,反而更加短视。尤其是2013年到2014年的奶价大起大落,迫使中国企业放弃在国内经营奶源,走向海外。这不仅是中国乳业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中国乳业今后一定会喝这杯自己酿的鸩酒。
标题:【母婴新闻】2014年总结:中国乳业的风云迷雾(之一:风)
地址:http://www.fakuxumu.com/fyzx/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