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一篇题为《月薪三万,还是养不起孩子过暑假》的文章。一位身为企业高管的母亲在文章中算了一笔账,只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游学和各种培训班费用就超过了3万元。这篇文章在网民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感叹养孩子不容易,很多人觉得父母的教育消费不够理性。
近日,媒体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联合问卷显示,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8.3%的受访者承认父母的教育消费不合理。59.9%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的非理性消费是由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宣传造成的,加剧了社会的焦虑。62.8%的受访者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
受访者中,00后为0.8%,90后为18.2%,80后为54.8%,70后为20.1%,60后为5.4%。81.5%的受访者是孩子的父母,18.5%的受访者不是。
59.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孩子参加了太多的兴趣班和辅导班
周六上午学奥数,下午学古筝,一对一英语课& hellip& hellip在北京工作的80后学生薛(音译)谈到他小侄子的周末安排时说,他比大人还忙。姐姐觉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课学习要拔尖,课外专业也要培养。
陈泽涛是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他的父母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教育投资。我妈单位的一个同事花了两万多给孩子报& lsquo美国名校夏令营。一共12天,主要是参观美国一些著名的常春藤学校。陈泽涛对这项投资并不乐观。两万块钱是我妈近4个月的工资,而我的孩子才初中二年级。这个夏令营可能效果不好。
在调查中,48.3%的受访者承认父母的教育消费不合理,8.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不合理。也有44.0%的受访者认为是理性的。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石景寰说,重视教育是我们民族的悠久传统。近年来,教育消费的非理性问题与当前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和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预期的逐步提高有关。家长教育消费的不合理性,其实是考虑到了更长远的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就开始提前准备。
父母在教育上的非理性消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数据显示,59.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孩子参加了太多的兴趣班和辅导班。其他方面包括:昂贵的夏令营和冬令营(55.8%),支付巨额借款费用(50.8%)在学校好好学习,请一对一导师(39.2%),给孩子买高端学习用具(33.3%),送孩子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33.0%),送孩子出国留学,
石景寰认为,当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时,有必要对孩子的一个方面的弱点采取补救措施。但是,如果孩子仅仅为了追求分数而被迫做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补救措施的意义就丧失了。
在本次调查中,65.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消费更多是父母的一厢情愿。17.8%的受访者认为是孩子主动,17.0%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59.9%的受访者认为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宣传加剧了社交焦虑
以高校自主招生为例。基本上只有在各种全国奥运会上获奖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薛认为,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报班,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竞争确实提高了人才的标准。
陕西Xi 70岁的高管沈媛是一名大二学生的母亲。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沈媛就向他报了英语辅导班、写作培训班、吉他特长生班、初中和初中预科班,参加了两次夏令营,还买了复读机、点读机、电子词典等新的学习工具。基本上只要孩子的要求是正当的,我们都会满足。其实我也没想太多,就是别的孩子有什么,不想少生孩子。
对于导致教育消费不合理的原因,59.9%的受访者认为培训机构和商家的宣传强化了社会的焦虑感;57.0%的受访者认为,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不得不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入;52.1%的受访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无法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教育;51.0%的受访者认为,这源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32.5%的受访者认为是成年人之间的比较;29.2%的受访者认为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对孩子教育的过度投入符合家长的心理需求。石景寰认为,很多父母都是根据孩子盲目的理解来规划孩子的人生轨迹。
石景寰还表示,媒体报道和舆论也会对家长的教育消费观念产生影响。我们对& lsquo感兴趣高考状元& lsquo对于一些& lsquo关于分数决定命运等话题的宣传;特别关注出人头地的故事,会导致一种在社会心理上追求标杆而忽视平凡的心态,也会让家长的教育消费失去理性。
在教育支出上,70.1%的受访者会考虑是否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孩子的兴趣(58.4%)、自身的经济实力(53.1%)、其他父母的选择(32.3%)、性价比(23.5%)也是考虑因素。
62.8%的受访者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寓教于乐,通过玩来学习
在调查中,62.4%的受访者不同意花钱越多教育质量越好,31.3%的受访者同意这一点,6.3%的受访者非常同意。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成长。陈泽涛认为,平等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薛雪英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伴随着言行。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做到。
62.8%的受访者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有趣的,好玩的,在中学玩;51.3%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和优秀的同龄人在一起很重要;47.3%的受访者重视父母的言行;45.0%的受访者认为在旅游和阅读时应该开阔视野。
其他分别是:遵从孩子自己的意愿(34.1%)、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0.6%)、专注于发展某一专业(19.4%)、制定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的一对一训练计划(18.8%)。
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资质和能力的管理,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营造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氛围。石景寰说。
父母本身也需要教育和引导。对于父母,石景伟建议,首先是要意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第二,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强加给孩子,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绝不是强制性的或替代性的。
(原标题:非理性教育消费59.9%的受访者认为商业推广强化社交焦虑)
标题:【育儿】教育不理性 培训机构宣传强化社会焦虑成祸源
地址:http://www.fakuxumu.com/fyzx/8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