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去年发布多份文件要求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自建、自控奶源,至今已有一年多。建立奶源基地,发展自有奶源已成为行业发展重点。但很多专家在采访中表示,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现自建奶源的企业比例很小,很多企业只是因为成本高而装装样子,自建奶源不会因为违反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规律而成为长期趋势。
2013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拥有自建和自控的奶源,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进行复检和再清洗。2013年12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婴幼儿原料奶粉检验检测细则》(2013版),也被业内称为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新奶粉监管。提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的原料要来自自建和自控的奶源。
从这两个规定到包括并购重组计划在内的几个文件,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企业要有自己的奶源。为此,业内普遍认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是奶牛养殖的安全。乳品企业只经营自己的牧场,产品质量绝对有保证。
乳制品危机后,自建牧场可能是中国乳制品企业的唯一出路。蒙牛集团前总裁杨文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整个乳业以及以奶粉为原料的乳业中,对奶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要。企业再规范,如果没有奶源保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会受到制约。
但据了解,目前国内奶粉生产企业大多以合同牧场模式为主,即合资牧场建设,部分资金投入牧场,但奶牛场的奶源被垄断,真正自建的奶源几乎为零。据乳品行业专家宋亮介绍,国内乳品企业刚开始有自己的奶源,主要是自控奶源,数量不多。更多的乳品企业使用第三方奶源。虽然很多乳品企业投资建设了奶源基地,但是开发自己的奶源大概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因为成本问题,只有大企业有条件尝试自建奶源,很多中小乳品企业会被排除在此次改革之外。
某奶源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基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的积极性不高。以前建一个1000头规模的牧场只要1000万。现在随着乳品行业标准的提高,建牧场门槛进一步提高,投资轻松过亿。除了资金投入高之外,大型牧场和超大型牧场的建设对奶牛品种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型牧场的奶牛大多从国外进口,年均产奶量为9吨/头,最高可达13吨/头。此外,高端管理和R&D人才极其匮乏。正是因为门槛太高,连乳制品巨头在投资自建大型牧场时都非常谨慎。
对此,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的原料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之一,原料奶的高成本让企业难以消化,而自建奶源的高成本也让企业难以承受。很多时候自建奶源是企业的行为,给媒体和社会一个交代,因为自有奶源成本太高,企业根本承担不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多专家表示,由于自建奶源投资周期长,效果慢,企业负担重。强迫企业自建奶源违反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发展规律,不会成为目前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
中国投资咨询食品行业研究员梁指出,国家相关政策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致力于上下游发展的企业,一开始可以坚持原有的发展战略,有发展和养殖环节的大型乳品企业也可以参与。提高自身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第二,大型乳品企业或小型企业也可以选择与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原料安全。乳品企业如果盲目向上游发展,就会违背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因为资金不能用于乳制品加工和市场拓展,也要承担水分检测失败的风险。
在郭本恒看来,解决奶源问题,要走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中国奶业协会会长宋坤刚认为,应建立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奶农、企业和政府部门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形成与饲料价格挂钩的标准奶基准价。他还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基准价。
其实真正的自建奶源推广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乳品巨头们在控制奶源方面并不吝啬。2012年,伊利投资12亿元建设升级奶源基地。2007年至2011年,伊利投资74亿元进行奶源建设;蒙牛乳业投资40多亿元进行奶源建设,参与并联合建设了14个万头以上的超大型现代化牧场。
另外,在奶源紧缺的背景下,下海已经成为企业寻找奶源的最快途径。圣元、伊利等乳品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收购或建厂抢占国外奶源。此前,光明乳业以人民币3.82亿元收购了新锡兰股份51%的股权;奥友乳业与荷兰乳业投资公司d d i签订协议,全资收购荷兰Hapnokai的全部股份;圣元国际集团在法国布列塔尼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建立了年产10万吨的现代化婴儿奶粉厂;伊利在新西兰投资建设年产4.7万吨奶粉生产线,总投资11.03亿元。
乳品行业专家王定绵表示,国外奶粉生产成本低,但销售价格高,使国内品牌面临双重价格压力。一方面,国内企业在国外建厂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借助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奶源的信任来重建市场形象。
标题:【育儿】乳企自建自控奶源 大多只是做做样子
地址:http://www.fakuxumu.com/fyzx/1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