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颖研究小组最近发表的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表明,中国一些地区的儿童广泛接触到一种广泛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化合物(增塑剂)。如果该化合物的溶出量超过安全水平,会对儿童的肝肾造成损害,还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相关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周颖课题组在华东地区选取了782名8-11岁学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访儿童尿液中含有9种邻苯二甲酸酯的13种代谢产物。研究还表明,近20%的儿童接触邻苯二甲酸酯超过了国际容许日摄入量标准,而来自工业集中地区的儿童超过了36%,表明中国一些地区的儿童存在与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相关的健康风险。
据相关专家介绍,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学龄儿童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的情况,为阐明我国儿童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的有害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周颖表示,在此基础上,他将进一步探讨邻苯二甲酸酯在中国人群中的暴露途径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干预措施。
2011年台湾塑化剂风波和2012年白酒塑化剂事件让塑化剂家喻户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颖团队近日公布的研究结果首次研究了华东地区学龄儿童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的情况,并再次将增塑剂与健康联系起来。增塑剂从何而来?有什么影响?我们做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采访了业内专家。
大多数增塑剂仍然难以确定是否有毒
有毒的三聚氰胺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致癌,并可影响男性生殖健康& hellip& hellip塑化剂造成的可怕后果在之前的塑料相关报道中屡见不鲜。公众最关心的是增塑剂是什么,超标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据报道,增塑剂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它们的化学全称又长又复杂,被称为dehp、dbp、dchp、bbp等。有媒体描述,部分增塑剂分子结构类似激素,称为环境激素,是台湾环保局列出的有毒化学品。据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专家称,虽然这些物质是集体已知的,但它们的毒理特性是不同的。根据已知证据,从致死剂量、致突变性、致癌性等毒理学指标来看,增塑剂家族的两个成员dehp和dbp被认定为有毒,在增塑剂团队中处于毒性的第一梯队,而dchp和bbp被认为毒性较弱,而其他化合物的毒性在业界存在争议,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其有毒。
据报道,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使用最广泛和最常见的两种增塑剂。在有毒物质管理最严格的欧洲,这两种物质已被禁止用于奶瓶、玩具、童装等与婴幼儿有关的产品。中国、美国等国家采取了限量管理,奶瓶等与婴幼儿相关的产品并没有被完全禁止。
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对食品中的增塑剂进行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评估报告的危害识别部分,dehp是有毒的,可通过口腔在胃肠道中迅速吸收。病人和工人的案例研究表明,dehp也可以通过吸入和肠胃外途径吸收。发现dehp对肝脏(肝肿大)、睾丸(曲细精管萎缩)和肾脏(慢性进行性肾病)的作用最明显。
就致癌性而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评价,dehp的评级为2b,意味着它对人类致癌性的证据不足,但对实验动物致癌性的证据充足;bbp的评级为3,意味着现有证据无法证实或否认其致癌性。其他增塑剂成员不在名单上。
毒理学家指出,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各种增塑剂的毒性有不同的结论。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增塑剂毒性的研究大多来自动物实验,尤其是远离人类的啮齿类动物,因此除了最常见的且被证实具有毒性的dehp和dbp外,其他增塑剂对人类的毒性作用还有待证实。
区域环境暴露被怀疑是超标的主要原因
根据周颖等人的研究结果,超过1/5的学龄儿童每日塑化剂暴露量超过健康指导值,甚至超过1/3的工业集中区儿童超标。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
频繁发生的食品塑化剂超标事件,让人们很容易率先想到食品。但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公布的食品中增塑剂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膳食中两种增塑剂(dehp和dbp)的摄入量分别仅为相应日耐受摄入量的4.73%和15.29%,说明目前我国通过食品摄入增塑剂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
据一位承担评估项目的专家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是对不同的食品进行采样,然后根据人们的膳食摄入量计算增塑剂总暴露量,相当于正向法。这种方法受收集的样本和饮食摄入数据的影响很大。周颖的团队通过检测儿童尿液中增塑剂代谢物的剂量来计算他们的增塑剂暴露量,这相当于落后的方法。该方法对样本采集、检测和模型计算有较高的要求。
专家认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针对中国全体人口的,周颖团队的研究是针对特定地区的儿童。而且2013年塑化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使用的消费数据主要来自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目前公布的最新膳食摄入调查数据)。从2002年到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食物消费模式和消费与以前的差异是不确定的,这必然会给评估结果带来误差,因此不能完全排除食物路线的贡献。
另一种可能是食物不是增塑剂暴露的主要途径。据这位专家介绍,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离相关制造区域越近,塑化剂暴露超标比例越高。因此,应高度怀疑区域环境暴露是主要途径,包括环境暴露、呼吸作用和饮用水源暴露。
应再次开始风险评估
在增塑剂健康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大部分研究者以前都是以食品为研究对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一次把目标对准了人群,尤其是对有毒有害物质更敏感的儿童。
一名毒理学家告诉记者,类似的研究在中国很少,但在世界上并不少见。大约从10年前开始,美国疾控部门在调查人群营养状况的同时,采集了当地居民的血样和尿样,发现塑化剂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美国人体内。
此后,不同的研究团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了5000 ~ 10000个样本的队列相关性研究,希望得到增塑剂暴露与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因此,它们都是相关的,但不能证明它们是严格因果的。
毒理学专家认为,儿童塑化剂过度暴露的已公布结果应科学对待,塑化剂过度暴露与群体健康危害不能完全等同。然而,如此高比例的儿童暴露在某些地区超标,这应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疾控部门也应进行干预,开展更详细、更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从空空气、土壤、水、食品和玩具等方面找出暴露超标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毒理学专家还建议,应重新启动食品中增塑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特别是对增塑剂相关的工业密集区进行详细调查,为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和相关标准奠定基础。
标题:【育儿】复旦大学研究:1/5随访儿童塑化剂暴露超标
地址:http://www.fakuxumu.com/fyzx/13089.html